2007年4月30日

人脉有那么重要么?

(ZZ)

有一组数据经常被引用来证明人脉的重要: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与《华尔街日报》共同针对人力资源主管与求职者所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的人力资源主管或求职者透过人脉关系找到适合的人才或工作,而且61%的人力资源主管及78%的求职者认为,这是最有效的方式。曾做过的“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调查,其中“熟人介绍”被列为第二大有效方法。

这组数据毫无疑问是可信的。可是我却认为,这组数据并不能证明所谓的人脉是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的。顶多能够证明的是:(有的时候,或者很多时候)人脉是众多重要因素之一。

 

姜子牙大半辈子穷困潦倒。在朝歌宰牛的时候,姜子牙没交过什么朋友;在孟津卖面的时候面走什么人认识姜子牙;在渭水河边垂钓,都把两膝跪踞的势头磨了两个浅浅的坑出来,也没见他有什么朋友。——姜子牙没有所谓的“人脉”。

 

最初,刘备并不认识诸葛亮。徐庶、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他们与诸葛亮也没有什么私交。事实上,诸葛亮除了他的那个丑老婆和小书童之外就没什么朋友——诸葛亮没有所谓的“人脉”。

 

能够让周文王最终注意姜子牙的一个因素是姜子牙的口碑。姜子牙两次断人生死,所以才名声大噪,才有了后来周文王与之交谈的可能。文王与之交谈之后,如果觉得此人一派胡言,那肯定会一走了之。然而,让周文王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天天以钓鱼为乐的穷老头,竟然可以洞察天下大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对五行数术及用兵之法有很深的造诣。于是姜子牙有了机会。

 

能够让刘备三顾茅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诸葛亮的口碑。刘备之所以要三顾茅庐,当然与徐庶和司马徽大力举荐有很大关系。可问题是,徐庶与司马徽为什么要力荐诸葛亮呢?因为诸葛亮的才华众人皆知。

 

如果人脉是最重要的,那么周文王何必在意姜子牙说什么?找个小舅子当国相好了。如果人脉是最重要的,那么徐庶为什么要推荐诸葛亮而不去推荐自己的姐夫?

 

所以,文章开头引用的那组数据,其实真正说明的更可能是这个:“口碑”是最好的评估机制。

当我需要一个插图作者的时候,在报纸上或者是招聘求职网站上付费发布广告往往不是最好的选择。

恰好,我有一个朋友在西门子作界面设计,于是就在msn上问她,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选?

她说,有啊,你要什么样的?

我说,就是给杂志画插图的那种。

她说,明白了,给你找画画好的。

我说,还有,要好相处,做事踏实,言出必行。

她说,我给你找几个,你自己面谈吧。

 

这个时候,本质上,我在运用她的判断。那么,是不是只有那些与她关系好的人才能获得这个机会?其实不是的。如果她仅靠友情判断推荐那个人,事后我就会发现她的推荐无效,导致不仅她推荐来的人我不用了,下次我也再不会求助于他的判断了。而事实上,她完全没必要这么做。她所需要做的是,看看身边哪个人真的功底不错,并且可靠,然后推荐给我。

 

所以,没必要那么在意所谓的人脉。我总觉得30岁之前,大多数人不会有什么所谓的有效人脉。其原因是,大多数人在30岁之后才开始步入事业的上升状态。而当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中成功之后,就会赢得尊重。而能够带来成功的人脉,往往是基于相互尊重的人脉而不是基于功利的人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