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4日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最近的一些事情让我骂了一些人有病,但到底是什么病,我也没有细想。今天看到一篇文章,我忽然对这一点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得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先介绍一下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意图抢劫斯德哥尔摩最大的一家银行失败后,挟持了四名银行职员。这两名可能的抢匪劫持人质达六天的时间,在这期间他们威胁受俘者的性命,但有时也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在出人意表的心理错综转变下,这四名人质抗拒政府最终营救他们的努力。这起事件发生后几个月,这四名遭受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据说,当中一名遭挟持的女性,后来与之前绑架她的一名绑匪,在他服刑期间与他订婚。

这件事激发了社会科学家的兴趣,他们想要了解在掳人者与遭挟持者之间的这份感情结合,到底是发生在这起斯德哥尔摩银行抢案的一宗特例,还是这种情感结合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心理反应。而后来的研究显示,这起研究学者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事件,令人惊讶的普遍。

研究者发现到这种症候群的例子见诸于各种不同的经验中,范围从集中营的囚犯、战争囚犯、乃至于娼妓、受虐妇女与乱伦的受害者。
这项调查的结论是,如果符合某些条件,任何人都有可能遭受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首先,受俘者必须真正感受到绑匪威胁到自己的存活。

      其次,在遭挟持的过程中,被绑的人必须辨认出绑匪可能施予一些小恩惠的举动。

      第三,除了绑匪的看法之外,受俘者必须与所有其它观点隔离;

      最后,受俘者必须相信逃离是不可能的事。

有了这4个条件下,人们就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警方找来心理学家:三个人质为甚么在最后的性命关头都帮匪徒逃命呢?专家深入研究,结论是: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时间拖久了,人质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每一呼吸,他自己都会觉得是恐怖份子对他的宽忍和慈悲。对於绑架自己的暴徒,他的恐惧,会先转化为对他的感激,然后变为一种崇拜,最后人质也下意识地以为凶徒的安全,就是自己的安全。

      这种屈服于暴虐的弱点,就叫“斯德哥尔摩精神症候群”。一九七四年,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的千金被美国的“新人民军”绑架,最后自己也穿上了军装,参加抢劫银行,感谢恐怖份子。对一个长久的施暴者不杀的恩威,觉得是一种慈悲,不止一两个人质,在地球上,还有长久匍伏在暴_政之下的一些古老的民族。他们的苦难太长久,他们已经放弃了自由的希望,不要怪他们为什么甘心自我作贱,他们患了“斯德哥尔摩心理症”。

最高层次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需要将身体与外界隔离孤立,而是从精神上使人自觉主动地与外界隔离与孤立。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