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8日

“鸦片战争”是为鸦片而战争吗? (三)

     到1854年,英国援引《中美望厦条约》中关于十二年期满双方可协商修约的
规定以及《中英虎门条约》中的“最惠国待遇”,也要求协商修改《中英南京条
约》。其实英国的要求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首先最惠国待遇根本不包括“修约”
这一项,其次《虎门条约》到1855年才到修约之期,而英国人却说它是《南京条
约》的粘附条约,所以时间要从《南京条约》算起。这种问题只要大清援引几条
国际法就可以打得英国人哑口无言打道回府了,偏偏大清闭关锁国又狂妄自大,
举国上下竟无人懂法,而英国人想利用的正是这种无知。美国发现中国人是真呆,
马上也兴奋的说要修约,其实《望厦条约》要到1856年才能修约,但是美国人也
说我有“最惠国待遇 ”,英国人能修我也要修。法国一看,我靠,还能这样玩
啊!于是也要修约(《黄埔条约》)。但其实都是扯淡。
  顺便一提,美国人与法国人的约可不是打来的,而是借英国人的光“吓”出
来的。当时中方代表耆英在签《南京条约》时深刻体验了英国人的厉害,将同为
白人的法国人和美国人都视为同一级别的强悍国家,两国只需稍以武力恐吓之,
耆英就只得老老实实的在条约上签字了。当时美国人对清朝那套天朝上国的作风
已经是非常了解了,知道对中国这样无知自大的国家只有用残酷的事实教育对方,
你稍微讲点礼貌都会被当作是来朝贡的,所以美国代表顾盛收到的硬指令是假如
中方不肯签约,那么一定要面见皇帝,而且绝不下跪,不满足这条要求,兵戎相
见。而耆英怕的正是这个,让一个美国人站着和皇帝说话,这还得了?对他来说
要确保两件事,第一不能跌皇帝的面子,第二不能再打仗,至于条约什么的爱签
多少都无所谓了,爽快的就把《望厦条约》给签了。到后来法国人来中国时,带
了八条军舰,此时耆英已有如惊弓之鸟,法国人还没开口威胁呢,耆英就卖国了。
反正一回生两回熟的,也不是头一回签,破罐子破摔了。说实话只要不是赔钱割
地的条约,清朝都是很爽快的。
  当时法国人对中国也不是特别了解,还想拉拢中国人入伙呢,提出几条要求:
第一互派公使,大家就算结盟了;第二给中国进贡天文学家,算是示好;第三让
中国派人去法国深造,学习造船和水战,对付谁呢?当然是对付英国人了,法国
自称是“英国的老师”,只要中国肯跟着他们学,对付英国不成问题。耆英一听
法国要往北京派什么公使,当下拒绝,至于天文造船水战这些东西,我们很牛逼
的,不需要你们来教。法国人一听傻了,靠这是怎么回事啊,天上砸馅饼都不要?
于是面露狰狞:给你三条路选,第一法国派公使进京见皇帝,第二法国给皇帝送
一个天文学家,第三开放天主教,不然大家只好开打了。我怎么听都觉得还是选
前两条比较好,但耆英一听就蒙了,你这三条路都是要我的命啊!前两条他甚至
都不敢跟皇帝讲。思前想后,见皇帝是肯定不行的,因为法国人不肯跪啊,那就
只有跟皇上商量下开放天主教的事了。后来耆英对道光连哄带骗带吓,终于交涉
成功,洋教冬眠多年,总算又在中国复苏了。
  这边英美法还自作聪明的发着青天白日大梦想欺负中国人不懂法,那边叶名
琛又是“略书数字”,除了严禁三国公使入城以外,对三国公使的各项要求只有
两种回答:要么拒绝,要么干脆不回答。当时英国人对这个叶名琛的作风是非常
了解的,知道跟此人讲理绝对讲不通,而且当时广州人民又忙着起义推翻清政府,
想必叶名琛也没空搭理他们,于是三国公使一路挥师北上,准备到上海一带寻找
别的官员传达修约的请求。谁知这叶名琛可没闲着,这头拒绝了,那头就汇报了
咸丰,寥寥数语,只说英国人要修约,请皇上放心,此事为臣自能搞定,洋夷若
来,叫他们来见我就行。当时满朝上下其实连“修约”是什么意思都搞不清楚,
《望厦条约》里关于修约的内容早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也没记住),可
见“丧权辱国”这种说法是严重失实的,至少对清廷是如此。叶名琛因是民族英
雄,又平叛有功,咸丰对其充分信任,回复说“你办事我放心”。
  这下糟了。三国公使跑到上海,会见了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吉尔杭阿头脑还
算清醒,当时正剿着长毛,知道三国公使暂时不能惹,也知道叶名琛的德性,于
是提议咸丰赶紧派个钦差同叶名琛一起处理此事,其实是想防止叶名琛独揽大权,
刚愎自用,坏了大事。咸丰一听这话就不耐烦,把吉尔杭阿大骂一顿,吉尔杭阿
没办法,只好转告三国公使:老大叫你们找叶名琛处理此事。三国公使刚从那里
过来,怎么可能再回去呢,于是继续北上,到了天津,离皇帝老子也越来越近了。
这回只出来两个副科级干部接待公使,一句话:修约我们管不了,老大请你们再
去找叶名琛。这时三国公使终于体会到什么叫“踢皮球、打太极”了,虽是愤懑,
却又无计可施,修约至此又不了了之。三国此时已达成共识:对付中国,不动点
武力是不行的。
  但列强们此时都处于师出无名的状态,因为这次修约仅仅是“骗约”,所以
他们都在等一个名正言顺的切入点。1856年,这回是真到《望厦条约》修约之期
了,来的美国公使正是林则徐的洋医生伯驾。伯驾联络英法公使一起去修约,但
英国公使认为去了也白去,何况英国的“修约”性质本来就类似用棒棒糖诱拐无
知儿童,真诱拐成功了反而落下话柄,所以虽然他们很想痛揍中国一顿,但不打
算利用修约问题大作文章。法国公使称没有收到政府指令,暂不行动。这回美国
单独来修约,由于合乎法律,倒是理直气壮,但美国始终绕不过叶名琛这道坎,
而叶名琛仍是采用先前的两条秘诀:踢皮球加拒绝。这还真是前所未闻的外交手
段,不过伯驾倒是没有调兵谴将跟大清大干一场,他就像英国人当初放弃了入城
一样,放弃了修约。伯驾跟当年一样敏锐,他知道中英上次因林则徐决裂,这次
还得因叶名琛决裂,到时再坐收渔利也不迟。
  就在洋人们对大清的不满逐渐积累到顶峰时,亚罗号事件发生了。中学历史
知识比较扎实的应该记得,我国教科书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归结为亚罗号事
件与马神甫事件,对这两件事语焉不详且定性为“英法入侵中国的借口”。而香
港的教科书归纳了四个原因,除了以上两件事,另外两件就是“入城问题”和
“修约问题”。事实上,列强们正是由于“入城”和“修约”问题而积累了大量
怨气,而亚罗号事件仅仅是怨气的爆发点而已,大陆的教科书却不能如香港一般
客观,有意忽略或淡化了前两件事,下三滥赖皮狗式的“反入城斗争”在教科书
里更成了什么了不起的重大胜利和反帝斗争,和一百五十年前愚蠢清廷的想法别
无二致。
  亚罗号事件的真相至今仍有争议。亚罗号为在香港注册的船只,叶名琛当时
认为船上有一名海盗,将一船十二名中国人全部缉拿,并且扯掉了船上的英国国
旗(争议点就在这里,叶名琛坚称中方没有扯英国国旗,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亚罗
号的执照已过期,法律上不能再挂英国国旗,所以扯掉了也不算是对英国的侮辱,
还有观点认为船上并没有所谓海盗)。这件事本来可大可小甚至可无,但当时的
英国海军上将包令和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对“入城”这口恶气已经憋了快十年了,
他们想要的就是小题大作,不仅要求中方立刻释放船上的水手,还要向英方道歉。
英方的要求其实相当无理,因为叶名琛缉拿的罪犯是中国人,按双方条约,领事
裁判权是不起作用的,而叶名琛非但没有抓住对方的把柄据理力争,反倒把人给
放了(主要是太平天国运动势如破竹,咸丰下了命令,让叶名琛尽量不要再开战
端,不然估计放人也是没戏的),但是拒不道歉,总而言之,面子最要紧,其它
可商量。
  叶名琛还没看出这回英国人就是来打架的,于是就为了这么一句道歉,广州
又被英军蹂躏了。真开打之后英国人倒也不提道歉这码事了,一句话:让我入城。
这时叶名琛虽然兵败如山倒,但他一听,什么呀,原来英国人只是想入城啊!叶
名琛过去的经验使他深信一点:在入城问题上,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样来,这次
一定又是闹一闹就滚蛋了。这时他还认为英国人只是来吓唬他的,只要挺一挺就
好了,于是汇报咸丰说打了大胜仗,还干掉了英军的总司令,咸丰则批示说:干
得好,不过也别把英国人逼急了,等他们来悔罪时给个台阶下就行了。当时曾有
大臣秉明实情,结果咸丰回复说这是英夷“造言耸听”,令该大臣“勿为所惑”。
此后叶名琛派人去香港收集英国的情报,不过他犯了个大错:他自己对咸丰撒谎,
手下又怎么可能对他说实话呢?搜集回来的情报不是英国被俄罗斯痛揍,就是英
国被印度痛揍,要么就是财政紧张、入不敷出、经济危机、失业狂潮、工人罢工,
总而言之一句话,英国日薄西山,即将完蛋。这下他更坚信英国人玩不出什么花
样,干脆连战备都不做,还要士兵不要开炮还击,夷人“天黑就走”。直至英军
破城,叶名琛正好出去烧香,没给英国人逮到,英国人又兵力不足,暂时撤出广
州,叶名琛更相信对方是来唬人的。就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叶名琛出乎意料的
镇定,后世戏称其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的“六不将军”,一直到他
被英国人抓走为止。
  对于本国军舰在广州的行动,英国议会认为是“滥用武力”,投票要求英军
撤军,结果强硬派的外相巴麦尊解散议会重新选举,并在大选中大胜,不然英国
要是真的撤军了,叶名琛可又要成民族英雄了。后来由于此人一手挑起第二次鸦
片战争,咸丰对他的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民族英雄一下又成了千古罪人,
不可不说是讽刺。其实叶名琛“六不”倒也有原因,当时内战打得正凶,军饷都
发不出来,人家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与其说叶名琛是真的相信英国“开几
炮就走”,还不如说他是无奈之下,大搞自我催眠呢。
  姑且把时间轴往前拉一年,回到马神甫事件上。当时根据中外条约,洋人只
能在通商五口活动,其它地区依然处于洋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状态,法国神父马赖
同志却闯入广西传教(教科书上说此人是无恶不作,广西是“依法处理”,于史
毫无根据,纯属胡扯),结果被就地正法。按双方条约,发生此类事件,应先将
人送至附近领馆,再作处理,绝不可上刑,更不能杀头了。法国这回是理直气状
的要找中国讨个说法,要求的仅仅是赔款和道歉,偏偏两广总督又是叶名琛,两
个字:拒绝,结果马神甫事件又成了悬案。
  美国要求修约,英国要求入城,法国要求赔偿道歉,全都卡在了叶名琛这个
硬角头上,统统成了悬案,所有的不满在1856年完全爆发了。不过美国虽然很想
揍中国一顿,但当时黑奴问题闹得正凶,而且第一次鸦片战争又得了甜头,你们
上去打,我负责事后出来吓人就行了,于是不肯发兵。法国其实也想再沾一次英
国的光,但一个国民被杀又得不到说法,再不出兵就说不过去了,只好跟着英国
一起上。而俄罗斯对中国眼馋已久,此时也跳出来兴风作浪,准备坐收渔利。于
是乎,一支英法联军,承载着英美法俄这四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的野望,向着
广州进发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