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伯驾,虽说他是林则徐的医生,却从来没有见过林则徐,因为林则
徐不愿与外国人直接接触。好在他的毛病伯驾靠远程治疗也给解决了,伯驾在林
则徐的病历上是这么写的:“从医学上看,这个病案没有可以值得引起兴趣的地
方。事实上,这位病人从来也没有见到过,但是我想,对于这样一位著名人物,
他的行为是中英这样两个大国间破裂的近因。”后来伯驾想给林则徐送三样礼物:
一本地图册、一本地理书、一架地球仪,谁知林则徐要伯驾先填“请愿书”,意
思是说给我送礼是你的荣幸,得先请愿,我答应了才行。伯驾一气之下便没有再
送,不然不知林则徐是否能真正的“开眼看世界”了。
义律这招算是昏到极点了,他想利用中国人对国际法的无知来解决此事,但
就算“领事裁判权”真的存在,他眼中无知的中国人们又怎么可能遵守呢?更倒
霉的是又遇到这个“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一听《万国公法》里没有什么
领事裁判权,一下火了,甘结的事还没搞完,你丫又忽悠我,看来对你们这些野
蛮外夷是客气不得了。林则徐故伎重施,又来了个遣散华工、断水断粮,逼义律
交人,当然了,针对对象不仅是义律,而是所有英国商人。这种事情连续发生两
回,义律是真的受不了了,内心早已动了杀机,但他还想着能和平解决此事最好。
对于甘结,义律先是提出可以具结,但只能“货尽没官”,绝不能“人即正法”,
林则徐却一口否决,坚持要砍人。后来林则徐也玩了个花招,说要么这样,你不
具结也可以,但船要让我搜查一遍,看你还有没有鸦片。以林则徐的看法,是个
人都该知道大清是怎么搞搜查的,义律应该不会笨到答应这种要求,具结只是签
个字的问题,相信义律还明白个中利害关系。但义律还偏偏不明白,说这个好,
欢迎来搜。林则徐这下被搞郁闷了,琢磨着义律这红毛可能还不太了解大清国的
基本国情,只好亲自教育义律“大清式搜查”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效率比
较低,需要花两百天才能完成搜查,到时你的货物也该发霉了;另外搜查过程中
肯定会弄坏弄丢点东西,大清可不负责任。但义律觉得钱的事小,甘结可是要人
命的啊,于是老话一句:欢迎来搜。
这可把林则徐气得不行。此时一票英国人也快渴死了,双方都感觉道理说不
通了,有武力解决问题的打算。义律去九龙寻找淡水,遭到当地官员“五六小时
的延宕和令人发怒的拖辞推诿”,终于发出最后通牒:再不给淡水,将击沉眼前
一切中国船只!而当地官员根本没拿这些不知哪个旮旯里冒出来的野蛮人当回事,
中英间的第一次冲突就这么开始了。我一直觉得,如果仅仅因为义律不肯具结就
将第一次中英战争称为“鸦片战争”来混淆视听的话,那称其为“淡水战争”应
该也完全说得过去。后来各种小冲突又出现数次,水勇们向林钦差汇报自己的
“辉煌战果”,林则徐不疑有诈,发挥了我国“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
院”的光荣传统,告诉道光我军“七战七捷”。其实你看当时的战报是相当有意
思的,里面文学创作的气息非常浓,读起来很像武侠小说。清朝士兵笔下的英国
人从来不会留下尸体,不是滚落悬崖就是落水无法打捞,只看到水面上漂浮着洋
夷的帽子,而我们的兵器上则沾满血迹。一句话:战果丰厚,证据没有。而道光
和林则徐这两个人已经被忽悠得快要高潮了。
消息传到英国后,议会进行了辩论,双方就出兵与否的问题争得不可开交,
主要观点如下:中国人以优越人种、天朝上国自居,对英商横加侮辱,更屡次侵
犯人权,以性命相威胁,甚至两次危及没有进行鸦片走私的无辜英商,并影响到
鸦片之外的贸易;中国的法律仿佛是专门为贪官勒索而设置的,既无法执行又荒
谬野蛮透顶,而且与中国进行贸易需要交纳比关税高得多的保护费。结论:对这
样的野蛮民族,讲道理讲不通,只有先把它揍服帖了再说。271:262票,九票之
差,战争打响,蒋廷黻有一句话精辟总结了鸦片战争的实质:战争之前我们不给
他们平等,战争之后他们不给我们平等。其实战争打响之前英国还是给过中国和
平解决问题的机会,派人坐船来送最后通牒,但中国守军看不懂船上挂的白旗子
是什么意思,照面就打。之前中国水师曾挂着红旗子满地乱蹿,被英军误以为是
来打架的,也是见面就轰。我时常觉得,两国既然已经沟通不能到这种地步了,
真的没什么比打一架更好了,就算这最后通牒送到了,双方的战争也不可能因此
终止啊。
林则徐在开战之前还给英国国王写了封信。其实本来是想给美国国王和英国
国王各写一封的,后来一打听发现美国连个国王都没有,而英国的国王是个女人,
这下对两国更是鄙夷了。为了翻译这封信林则徐破天荒的见了几个外国水手,请
他们代为翻译,水手看完信之后差点没笑喷出来:首先吹嘘大清皇帝有多牛B,
统治了整个天下,恩泽四方;然后夸奖英国女王一贯恭顺,仿佛在表扬一个藩属
国的酋长;接着大谈中国对英国的恩惠,无非又是没有茶叶英国人就要大便不通
而死;再来教育女王因果报应学说,讲述坏人突然暴毙的实例;最后像命令下属
一样让女王“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
“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
后来的战事就不做细表了,反正清朝一路胜利胜利再胜利,前进前进再前进,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一下就失败了,至少在道光眼里是这样。然后大家签条约,坐
下来吃个饭,这事儿就算完了。至于那《南京条约》的内容,除了我们教科书上
学的割香港、赔白银、开五口之外,还要求清朝赦免一切在华关押的英国人,不
得对那些和英军有接触的中国人(俗称汉奸)秋后算帐(看人家这人权工作搞
的),关税必须是固定的并且明确的,不准再用法律规定以外的项目敲诈勒索英
商,允许英商在沿海五口居住,贸易不必再通过广州十三行之类机构中转。还有
一条:双方政府来往,必须平等,清朝不能再用训孙子的口气和英国人说话。到
后来又通过《五口通商章程》获得了真正的领事裁判权,说到底,这些“不平等
条约”的内容除了打开贸易壁垒、防止敲诈勒索之外,其实就是为了防止前文所
述的一切状况再次重演,割香港和领事裁判权这两个主意正是由义律提出的,目
的就是要给英国人一个能安全居住的地方。
顺便一提,现代人讲割让香港是丧权辱国,但其实道光当时用的词叫“暂行
赏借”,都被打成猪头了,他还时刻不忘天朝上国的威仪,所以我认为讲“割让”
是对前清先帝莫大的侮辱。而中国鸦片战争支出的战费比英国人还高三倍,这里
面有多少钱是正儿八经花在战争上的还真没人能说得清。至于鸦片贸易问题,当
时中方代表问英国为什么你们本土不禁止栽种鸦片,为什么要拿鸦片来毒害中国,
英国代表璞鼎查回答:
“这(在英国禁种鸦片)是不合乎英国宪法的,这是做不到的。即使英国政
府用专制的权力禁止鸦片的种植,对中国亦毫无益处。中国人不将吸烟的习惯彻
底扫除,这只能使鸦片的贸易从英国手中转到别国手中去。事实上,鸦片问题应
由你们自己负责,假使你们的人民是具有道德品质的,他们绝不会染此恶习;假
如你们的官吏是廉洁守法的,鸦片便不会到你们国中来。所以在我们的领土以内,
鸦片种植的前途,主要的责任是在中国,因为几乎全印度所产的鸦片全销于中国,
假设中国人不能革除吸食鸦片的恶习,假设中国政府的力量不能禁止鸦片,那么
中国人民也要设法得到鸦片,不管其法律如何。因之,若将鸦片的入口,使之合
法化,使富户和官吏都可参加合作,这样便可将走私的方便大加限制,下便人民,
上裕国课,岂不甚好?”
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以前,大臣许乃济就提出:现在的情况已经发展到了哪怕
英商不入港,中国人也会争先恐后前去接货的地步,既然禁也禁不住,还不如将
鸦片合法化算了。不仅要合法化还要引进本土种植,这样还可以阻止白银外流。
确实,等大清牌鸦片生产出来,再加上领先世界几十年的鸦片吸食和烟枪制造技
术(这是大清国最可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一如今日的金盾工程),那GDP是哗啦
啦的涨啊。道光一听当下便有点动心,但后来许乃济又加了一句话:吸鸦片的都
是社会渣滓,这些人吸死也不足为惜。这句话一下得罪了好多不该得罪的人,再
加上驰禁本身就是违反各地官员利益的(不然他们怎么收保护费啊),道光又被
林则徐那几“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刺中要害,后来许乃济便成了清朝道德堕
落分子的总代表。
璞鼎查又教育中方代表,英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是“自由的制度和商业 ”,
请中国也效仿。当时可不说“西方的制度不适合中国”,而是干脆听不懂对方在
说什么,所以基本都是左耳进右耳出,而且中方代表比较为难,不敢跟道光提鸦
片合法的事,于是提议:不如这样,以后我们关照你们的鸦片贸易,有我们罩着,
合不合法都无所谓啦。璞鼎查不想搞中国特色,说英国政府不愿承担走私的不义
之名,中方代表一商量,最后说:鸦片就算合法,难保那些人不偷税漏税,如果
英国政府能先代交500万两税款,我们可以代为跟大皇帝商量商量。璞鼎查一听
愣住了,你们自己缉私不力,还要英国政府帮你收税?开玩笑。璞鼎查发现这些
人害怕跟道光提鸦片合法化的事,根本就说不通,干脆不再提鸦片的问题,后来
鸦片贸易就继续以走私形式存在了二十年。这无疑是给历史教科书一记最响亮的
耳光。当然,“强行打开中国的门户”这个“罪名”倒是不假,不过我觉得这没
什么值得悲伤的,因为闭关锁国本就是件坏事,何况它也不是中国人民的民意,
而是皇帝老爷一个人的旨意,皇帝自己悲伤就算了,老百姓跟着瞎起什么哄?
另外,“鸦片战争”在英国不属于必修课范畴,所以虽然中国人很拿这个当
回事,动不动就血泪控诉一番,但你要去问英国人,基本上都不知道鸦片战争是
怎么一回事。你要说“第一次中英战争”对方就更惊讶了,什么,中国和英国还
打过仗?……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其实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军队到底有多厉害,
很多未参战者,包括皇帝老子,还觉得双方实力其实相差无几,只不过胜败乃兵
家常事而已(因为我们一直在胜利,是最后不知怎么搞突然一下就失败了),对
民间就更不能讲朝廷惨亏了,因此,虽然英国人提出要“平等”,但在很多清廷
官员和普通百姓眼里,蛮夷依旧是蛮夷,这种态度便决定了之后还要有第二次鸦
片战争。
本来根据《南京条约》,洋人有权入五口定居,但由于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人
和广州人打过架,后来广州人便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入城斗争”,阻止英国人
入城。当时的两广总督耆英表面跟英国人说这事我们一定处理,背地里其实暗中
怂恿乡勇,把这事儿一拖就拖了五年。这些英国人也是好耐心,当年义律才体验
了五个小时的中国特色的政府办事效率就动武了,这些人居然能忍五年,但到了
1847年,终于忍无可忍,挥军攻陷虎门,准备武力入城。耆英是知道英国人的厉
害的,一见对方动粗就怕了,急忙允诺英国人“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两年后一定
让你们入城”。英国人哪知道耆英马上就要调走了,中了对方的奸计,还真傻兮
兮的等了两年,结果到1849年,英国人满心欢喜的来到广州,迎接他们的是新任
总督徐广缙和巡抚叶名琛,带着十万乡勇准备和英国人决一死战呢。英国人这时
候才发现中国人说话就跟放屁似的,但当时也没准备打仗,于是掉脸就走了。洋
人这一走,广州举城欢腾。重大胜利啊!徐叶二人都轻而易举成了民族英雄,得
道光封爵嘉奖。后来叶名琛想,这事儿既然能拖七年,再拖七十年也无妨,更总
结出对付洋人的“独门秘诀”,就是压根别搭理,对方提什么要求一律拒绝就行,
这样问题就“解决”了,还能得皇帝褒奖,升官发财,因此“遇中外交涉事,略
书数字答之,或竟不答”。当然洋人也不会那么好欺负,其实心中积怨已深,一
忍再忍,只等一个借题发挥的机会。
2009年10月28日
“鸦片战争”是为鸦片而战争吗? (二)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